Gaming Notebook 電競筆電 / Creator Notebook 創作者筆電 / Gaming Console 電競掌機 / Gaming Desktop 電競桌機
-
單身無罪 買單有禮!Lenovo與五大通路推出1111單身促銷優惠,Legion Y530、 T530電競筆電與桌機、Ideapad筆電 最高享69折
各大品牌與電商搶攻雙11購物潮,Lenovo官網從11月6日起推出的促銷方案外,自11月8日開始更聯合momo購物網、PChome 24h購物、蝦皮、燦坤等四大電商通路,推出包含Legion Y530電競筆電、Legion T530電競桌機、Ideapad S130、Ideapad 330、Ieapad 720S輕薄筆電、第三代ThinkPad X1 Yoga、ThinkPad L380等多款產品特惠,活動折扣最高可享69折、現買現賺1萬元, Lenovo讓消費者雙11買單不孤單,享好康、搶優惠、省荷包! Lenovo今年擴大通路品牌合作迎接雙11網購盛事,除了Lenovo官網適逢三周年慶祭出多重「豪」禮外,還分別與momo購物網、PChome 24h購物、蝦皮、燦坤等四大電商通路合作祭出超激優惠! 第一波:Lenovo官網打頭陣,11月6日起至11月11日止,將推出Legion Y530電競筆電、ThinkPad L380與第三代ThinkPad X1 Yoga限時限量購機優惠,最高單台筆電折價超過兩萬五千元! 第二波:PChome 24h購物,11月8日起至11月13日止,輕薄筆電Ideapad 330、Ideapad 720s推出8折起優惠,購機還享加贈第一年全面保障計畫。 第三波:燦坤平台,11月9號起至11月12日止,會員特典電競活動中可用77折起購買類電競筆電Ideapad 330與新一代Legion T530桌機。 最後一波:momo購物網與蝦皮購物兩大平台,11月10日起至11月13日止,分別推出Ideapad S130、Ideapad 330、Ideapad 330s、Ideapad 710s Plus等一系列輕薄美型筆電,最低破盤價69折起。 Lenovo 極致輕薄Ideapad系列在雙11期間推出多款優惠機種,包含Ideapad 330、Ideapad 330s、Ideapad S130、Ideapad 710s Plus、Ideapad 720s等五款輕薄筆電促銷,其中入門款的Ideapad S130不到六千元即可購入!超薄窄邊框14吋FHD IPS螢幕的強效美型Ideapad 720s,最高搭載Intel Core i5處理器,配備NVIDIA GeForce MX150 GDDR5 2G獨立顯示卡,也祭出89折特惠價。融合時尚工藝與強勁效能的Ideapad 710s Plus更推出破盤下殺價69折的優惠,現買現賺一萬元現金! Lenovo一口氣推出五款 Ideapad美型機種特惠,時尚咖不容錯過。 今年推出的新一代Legion Y530電競筆電與Legion T530 28L電競桌機,在這次雙11活動推出優惠方案。支援VR-ready的Legion T530電競桌機,最高可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060 顯示卡和第8代Intel Core i處理器、32GB DDR4超頻CORSAIRVENAGANCE®記憶體和最多兩個 PCIe RAID 0 SSD或SATA HDD,可輕鬆處理AAA遊戲,活動期間優惠價77折!15吋配備Dolby Audio音效的Legion Y530電競筆電,最高搭載第8代Intel Core i處理器與NVIDIA GeForce GTX 1060獨立顯示卡,雙11將推出尾數為111元的神秘優惠價,最高購機折價超過兩萬五千元,幫玩家把守住荷包血量! Lenovo經典商務筆電ThinkPad系列在雙11期間也推出了優惠,Lenovo官網旗艦店針對雙11推出的「雙11特急限搶」活動,其中包含專為商務設計,能滿足安全性、連接埠多元性使用需求的13.3吋 ThinkPad L380,以及整合了ThinkPad X1幹練外型與Yoga靈活多變設計的第三代ThinkPad X1 Yoga,於11月6日起至11月11日止限時限量推出尾數為111元的神祕優惠價,最高單台筆電折價超過兩萬五千元!消費者可以訂閱Lenovo官網電子報或密切鎖定官網資訊,即時掌握限時優惠!
-
軍規級強悍基因、商務玩樂兩邊罩,專訪華碩TUF GAMING FX505/FX507筆電的研發與設計理念
不曉得您是否也是電玩一族,但礙於當今工作繁忙,想要買一台筆電,可以兼顧工作,以及玩樂需求。但又怕價格太貴,外型太過於電競風、太高調,七彩顏色閃得讓人不注意都不行,讓人往往不敢帶到工作場所,甚至拿到會議室來做簡報還可能被同事嘲諷說「齁~你在公司玩電動吼?」使得不少玩家們後來在筆電的選擇上,只能忍痛做切割,也就是:買一台電競筆電,放在家裡或娛樂聚會時帶出去玩樂;另一台則是商務筆電,專門拿到工作場合使用。 難道當今的電競筆電,為了突顯其效能強勁,外觀也要做得夠炫,才能引起玩家們注意並選購嗎?一些雖然也愛打電動的一般玩家們,平常也希望這類筆電拿出去工作,外型不要那麼高調,也就是說,這類玩家們希望有一台外型低調沉穩的電競筆電,可以兼顧工作與玩樂兩種需求。但是,市面上這類型的筆電找來找去,都是一些規格太低、使用內顯,或是雖有配置獨顯設計,但效能太差,無法應付當今3A級遊戲的需求! 為照顧到這類消費族群的需求,華碩(ASUS)近期推出了全新TUF GAMING品牌的筆電,就是要打造出一款沒有像ROG那麼高調的外觀配置,但內裝上仍具有電競筆電的設計基因,再加上具有軍規等級的測試認證,來打造出一款能夠同時滿足玩家與商務人士的雙用筆電。 為深入了解這款 TUF GAMING電競筆電的設計理念與秘辛,PCDIY!( 以下簡稱「P」) 特別前往華碩總部,來專訪TUF GAMING FX505筆電的幕後推手:產品經理 黃子瞻(Isaac) 先生 ( 以下簡稱「黃」),來為大家釋疑這款筆電的各種問題!以下就是PCDIY! 的專訪內容。 P:華碩在電競市場向來有許多令人驚豔的產品推出,不僅在規格與效能上領先業界,造型設計也非常吸睛。以華碩ROG玩家共和國品牌來說,就擁有不少新產品線與市場定位,也獲得玩家們的讚賞與推崇。是否可以簡單介紹一下TUF GAMING品牌在筆電方面主要訴求與市場定位? 黃:TUF Gaming主要有兩個市場定位,一是目標客群,如果仔細看FX系列的外型設計,不難看出它們並不像ROG外型這麼高調,「不是這麼Gaming!」有些玩家如果不想要這麼高調或是比較保守的話,TUF Gaming FX系列相對來說就會比較符合這部分玩家的需求。然而,TUF又冠上「Gaming」一詞,我們給的規格多半來說並不會輸給ROG。另一方面,TUF Gaming主打的還有價格取向,價位帶相對於其他電競筆電來說是比較親民的,以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不是所謂的「重度電競玩家」,他們可能不會想要花太多錢在買電競筆電上,那TUF Gaming就可以滿足他們的條件。 P:從發音來看,TUF其實就是Tough的意思!其獲得MIL-STD-810G軍規測試,標榜具有軍用級的耐用性。是否簡單談談這個軍規測試需要經過幾道測試程序,能帶來什麼樣的優勢也玩家們,以享受到其所帶來的好處? 黃:的確,「TUF」念法本身確實和「Tough」相同,而後面的「UF」兩字則是代表「Ultimate Force」,是希望能導出剛硬的感覺。再回到通過軍規標準的好處這點,一般筆電原先設計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能讓消費者出外能方便攜帶使用,這些筆電在出廠前其實都會通過許多關於攜帶或是防護方面的測試,軍規測試就是在這些一般測試上加嚴,對於使用者來說有很多正面效益,像比如說我們有進行高海拔低海拔的測試,一般ASUS本身的產品也有經過這類型的測試,但軍規測試加嚴下的標準就是測試的海拔更高(或更低),可以適應更多極端的地形。另外,我們也有針對濕度和溫度進行加嚴測試,這兩項測試主要是針對「長時間」,像比如說台灣北部的氣候屬於濕冷氣候,電子產品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下時,較容易有損壞的情形,那通過我們軍規測試的TUF Gaming筆電就能減少筆電長期處在這類環境下出現故障問題的可能。MIL-STD-810G的測試認證內容包含許多細項,不過針對一般較常見的環境來說,除了上述高低海拔、溫度濕度以外,另外還有太陽輻射、震動等等,讓TUF Gaming的耐用度和堅固度都比一般筆電還要更加強悍。 這次TUF Gaming推出全新的FX505/705雙機,在外型上有許多不同於一般筆電外型設計的元素,像是A件上的輻射狀X設計或是螢幕上的切邊設計等等,在當初設計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念,我們也請黃先生為大家說明。 P:先來聊聊外觀設計好了,在上蓋(A面)採用X的造型設計,四個角也採切邊設計,是否說明這部份的含意?在螢幕部份(B面),採用15.6”/17.3”窄邊框設計,最高版本搭載了144Hz的IPS NanoEdge螢幕,是否說說這部份的產品規劃與定位走向? 黃:除了延續上一代的四向設計元素,FX505有額外一款的上蓋採用X造型設計,創造一種暗室中X-pattern透光的變臉效果。至於四角切邊設計,則是呼應「TUF Gaming」陽剛、硬派氣息的訴求,畢竟是主打通過軍規測試,如果採用一般筆電的圓潤角度的話,感覺上有些不搭。那在NanoEdge窄邊框和144Hz IPS螢幕的規劃上,窄邊框的部分其實最主要還是在左右兩側的邊框,厚度僅6.5釐米,上下邊框方面則是維持的原先的設計,也讓前置攝影機的位置能維持在螢幕中央上方,部分商務人士如果有需求的話仍然可以正常使用。至於144Hz IPS螢幕方面則是希望能盡可能給玩家最好的,目前多數玩家,尤其是常玩射擊類遊戲的玩家,螢幕有高刷新率是玩家比較希望達到的標準。 P:再來聊聊C面的鍵盤區,TUF GAMING採用桌機級的鍵盤配置,並有在WASD做特別標示。在按鈕設計方面,採用了自家Overstroke技術,是否談談這個技術的優勢,以及可以為玩家帶來什麼樣的操作體驗呢?在RGB背光設計方面,是否也跟ROG系列一樣能支援同步燈效呢? 黃:其實就外觀上來看,鍵盤的設計其實和ROG產品的鍵盤是相同的,且有模仿一般電腦鍵盤的設計,像是F1系列按鍵之間有間隔避免誤觸,另外像是獨立的方向件和數字鍵區,以及空白鍵加大也是,WASD則是針對各類遊戲常用的四鍵做醒目提示。那Overstroke技術主要的優勢為能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縮短從按鍵發出訊號到遊戲端接收到訊息的時間差,相對也是增加反應速度。在RGB背光設計方面,鍵盤是支援1,680萬色的RGB燈效,可以藉由我們的TUF Aura Core軟體進行調整,可設定不同的燈效和色彩等等。 P:在機身下方(D面)與機身側面部份,TUF GAMING配置了DTS 環繞音效,搭配DTS Headphone: X技術,可提供高保真的7.1聲道虛擬環繞音效,這部份顯然與ROG的配置不同,是否說明這樣配置的用意?另外,在散熱設計上,這款採用的HyperCool散熱技術,有什麼樣的特色,其設計理念是否跟ROG系列類似? 黃:音效配置這部分TUF Gaming的理念部分是為了提供給玩家最好的選擇,DTS Headphone X技術強大的地方在於它藉由本身軟體方面的調校,能夠讓一般非電競的耳機也能做到專業的聽聲辨位功能,同時,本身具備高保真的7.1虛擬聲道功能,也可以在使用筆電喇叭(或耳機)觀看影片時,能達到不錯的音場,其實是家庭劇院比較強調的音效等級,在遊戲、電影和音樂三方面上,都能有立體的聆聽效果。HyperCool技術的話其實整體來說和ROG系列的是相同的,我們是採用兩顆散熱風扇與除塵散熱通道,在風扇也會自動根據不同的需求自動調整轉速,讓系統在高負載遊戲下也能有好的遊戲體驗。 在硬體規格方面,TUF Gaming FX505/705雙機其實給的非常佛心!無論是處理器還是顯示卡,都已經能給予一定的效能和遊戲體驗,但這不免俗地也會讓人聯想到其他電競筆電的規格,這時候TUF Gaming的定位在哪裡呢?繼續隨著黃先生的解釋來了解吧! P:這次TUF GAMING FX505/705最高配置到Core i7-8750H CPU,以及GeForce GTX 1060 6GB,其實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跟ROG Strix Hero II的定位類似,是否聊聊兩者在遊戲體驗上有什麼不同?以及是否聊聊能夠吸引玩家們改選購TUF GAMING的主要賣點呢? 黃:其實理論上來說,兩者之間雖然定位類似,雖然說ROG產品可以做到超頻功能等讓硬體發揮極致的能力,不過就一般遊戲體驗來說,兩者之間的遊戲體驗上是大致相同的。不過由於TUF Gaming是主打價格導向,所以考量玩家們若是想玩遊戲可是預算又有限的話,那FX505/705會是一個超值經濟的組合,而且加上軍規測試的考驗,在耐用度上也有更多的保證,在高性價比的選擇上,TUF Gaming會是很不錯的考量。另外,儲存空間的配置上,台灣目前上市的版本主要都是以256GB SSD加上1TB SSHD的配置為主,使用上的速度也會比較快速。 綜觀來說,透過這次專訪,我們可以了解到TUF Gaming這次以「Gaming」的角度出發,主打低調內斂的主軸搭配外型上採用陽剛硬派的設計風格,以凸顯通過軍規測試的耐用程度,同時,在定位上走價格和客群導向,針對一般休閒玩家和商務人士做設計,在價格上相對於其他電競筆電親民許多,但在硬體規格上卻並未妥協,還是給予一般電競筆電該有的配置,讓使用者可以享受到該有的遊戲體驗,我們也期許TUF Gaming未來能繼續提供玩家更多款令人驚豔的超值產品,無論是耐用還是效能上,都能體會到「TUF Gaming」的精髓表現! 我們趕在TUF Gaming新品FX505/705雙機才上市不久,馬上為玩家進行深度評測,帶領玩家們了解FX505/705低調不妥協的硬體效能表現!
-
高CP、軍規機種新巔峰!ASUS TUF Gaming FX505剽悍降臨
TUF原是ASUS(華碩)旗下主機板產品線之一,主打是以堅固耐用、穩定為主,今年起開始融入時下流行的電競元素。這股推力也延續到筆電的產品線,ASUS近日推出TUF Gaming FX505和FX705(下稱FX505、FX705)雙機,最高導入當前電競規格等級的144Hz螢幕更新率顯示器,並且具備高階電競筆電才有的硬體規格,且最重要的是它比起一般高階電競筆電擁有更親民的價格,使它在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 「TUF」唸法上符合英文中的「Tough」一詞,也就是強硬、堅固等意思,FX505和FX705在堅固耐用的使用上當然也不馬虎,它們通過一系列嚴格的MIL-STD-810G等級的嚴格測試,針對高低海拔、溫度和濕度的長時間耐受度、太陽輻射、震動等方面皆作了加嚴測試,TUF Gaming甚至使用比標準規定高2倍的衝擊力道,和超過標準規定6倍的耐震動時間進行測試,以證明能夠承受從震動到桌面突然搖動等日常危害,一般日常使用或是攜帶出外絕對安全無礙。 以台灣位於亞熱帶的氣候,一年四季的平均氣候相對溼度較高,且近年來四季的高低溫都有極端發展的趨勢,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此外,台灣土地面積雖小,但地形起伏極大,海拔2500公尺、甚至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不少,一旦面臨需要長期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使用筆電時,通過嚴格軍規測試的FX505和FX705,其耐用度便能更加明顯。 本次要介紹的FX505和FX705雙機最主要的差異在螢幕的大小,分別是15吋和17吋,都是FHD解析度的窄邊框設計IPS面板,但兩者皆有多種不同的螢幕更新率(最高144Hz)版本,同時在顯示晶片的版本上也有不同的選擇,最基本是NVIDIA GeForce GTX 1050(4GB GDDR5 VRAM)起跳,最高則是到GeForce GTX 1060(6GB GDDR5 VRAM),在購買前可先根據手上的預算和需求選擇。 小編這次收到的是FX505和FX705最高階的版本,由於除了螢幕大小以外,其它硬體規格FX505和FX705大致相同,因此,接下來的介紹將以常見大小的15吋筆電FX505作為主要介紹。以下小編就先來帶大家開箱箱囉! 接下來要實際看看FX505本體了!(豪期待R~~~ 先從外型上來看吧!小編這次收到的是魂動金的配色設計,其名來自螢幕上蓋的金色ASUS商標帶出精緻的精品質感,使得筆電整體蘊含低調、精品質感。FX505最顯眼的部分當屬筆電A件的輻射狀X設計,採黑鉻色鋁金屬材質搭配噴砂外裝,給人一種硬派、剽悍,但卻不高調的印象。不過在低調的外型設計下,FX505後方的左右散熱鰭孔隱藏亮紅色的色彩配置,使得FX505本身仍蘊含電競/遊戲的黑紅經典配色。 在配色上FX505另外還有一雙刃紅設計,在高品質的塑膠外蓋同樣配上獨特的X輻射狀設計,讓筆電在陰暗處能直接發出紅光,外型上相對就比較高調些。 在連接埠的輸出入選擇方面,迎合右手玩家配置,機身右側僅防盜鎖孔,這樣的設計讓筆電右側完全空出來,使用外些滑鼠玩遊戲或一般使用時,不會被其它線材影響操作空間。集中在左側的連接埠配置部分,則是搭載一組3.5mm耳機孔、一組USB 2.0 Type-A、兩組USB 3.0 Type-A(USB 3.1 Gen 1)、一組RJ45網路孔和一組HDMI 2.0,整體來說是很標準的輸出入配置。 在B件顯示器的設計上,FX505也導入ASUS近期推出的NanoEdge技術,將左右兩側邊框寬厚度壓至6.5mm,整體的視覺感效果很優秀。雖然上下兩邊的邊框並未同步採用,不過這樣的設計也讓筆電的前置攝影機可放置於螢幕上方,除了能避免出現角度不正確的問題,也能因應部分商務人士仍會有需要使用前置攝影機的可能。攝影機的解析度為標準的HD 720p,採CMOS模組。 另外,在螢幕邊框的四周,也配有加高墊,使得螢幕在闔上以後,能避免直接和鍵盤接觸,減少刮傷的可能。如果仔細看的話,在上下邊框的外型上,TUF Gaming還作了細咬花的材質處理,近一步提升FX505視覺上的質感。 在C件的外型設計上,則是可以在鍵盤上方的散熱孔看到斜面的紋理設計,同時也在整體冠上ASUS高階商務筆電常用的髮絲紋外型設計,主要是以垂直的線條為主,但在四周的三角區塊上,除了另有三角稜角處理並在右下方區塊打上「TUF Gaming」標誌以外,髮絲紋線條也轉為水平線條,給人一種獨特的衝突美感。 另一個外型設計的特點是在FX505筆電底部的六角型設計,做了特殊X樣式線條處理,除了能提供額外的結構強度以外,同時也有進氣通風口配置,雖然說筆電底部通常的設計通常比較不會被注意到,但TUF Gaming在這方面還是很用心。無論是A件的輻射狀X外型,還是底部的六角型設計,都再再顯示FX505的摩登大膽設計。 當前FPS射擊遊戲盛行,大逃殺遊戲更是發展得如火如荼,對於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們來說,螢幕的更新率越高對於遊戲內fps的穩定度便越高。FX505也導入目前已可謂FPS遊戲「標配」的144Hz螢幕更新率顯示器,並且使用IPS面板,可視角大大提升,顯示色域達100% sRGB等級,在遊戲中不只FPS可以達到穩定流暢的地步,在色彩的表現上也非常鮮艷。 FX505具有針對電競遊戲進行最佳化設計的鍵盤,全區搭載可透過TUF Aura Core面板控制的RGB燈光效果,可自由選擇多種不同的色彩配置和燈光效果,包含靜態、脈動、色彩循環和頻繁等等,視覺體驗感不錯。同時,在按鍵位置的配置上也能隱約看出其設計靈感來自桌上型電腦鍵盤,包含空格鍵加長、各功能鍵之間的區隔、獨立方向鍵以及數字鍵的配置等等,使用上可以給從桌上型電腦轉換過來的玩家更快的適應時間。且針對FPS射擊遊戲和RPG角色扮演遊戲玩家,也在常用的WASD四鍵上使用半透明設計,搭配RGB燈效時,視覺上能更加醒目、直覺。 FX505鍵盤按鍵採用ASUS獨家的Overstroke技術,可以提供每一個按鍵1.8mm的按鍵行程,同時也提升反應性,相較於一般傳統鍵盤設計,FX505經過校正的按鍵只需62克力(gf)便可輕鬆觸發,在敲擊上相對省力許多,對於玩家來說,Overstroke技術可以讓筆電接收鍵盤訊號的速度更快更靈敏,這對於較需要即時反應速度的FPS遊戲來說尤其重要。除此之外,FX505每顆按鍵鍵帽皆採用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0.25mm深鍵帽弧線設計,並使用耐用鍵盤,按鍵可以承受2,000萬次敲擊,使用壽命比一般筆電更長、更耐用,小編實際使用時感覺雖然按鍵行程僅1.8mm,但按鍵敲擊的回饋手感不錯,而且按鍵敲擊起來確實相較於一般筆電鍵盤省力許多。在筆電不可或缺的觸控板部分,運用的是無縫樣式的設計,並且在四個角落和左右鍵區分皆有標記點綴,實際的滑動感適中,整體的操作感不錯。 除了螢幕和鍵盤外,FX505在音效上搭載DTS Headphone X技術,讓玩家就算配戴的是一般耳機,也能獲得劇院等級的音質,並且能提供沉浸式的7.1聲道虛擬環繞音效,強化音場的深度,在聽音辨位方面能有不錯的表現,使用時可針對不同的情境如遊戲、電影、運動賽事等等進行最佳化設定檔,並且配備音響等級的微調等化器,可以自行調整最喜歡的高低音頻。 網路傳輸方面,FX505是採用目前最新的Intel 802.11ac Wave 2 Wi-Fi標準,能提供最快1.7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同時配上2x2 MIMO配置提供更多網路覆蓋範圍,雖然一般來說不建議使用無線網路遊玩遊戲,但還是能以較低的連結中斷率由玩線上遊戲。 不只堅固,也要耐用,FX505採用ASUS獨家的HyperCool散熱技術,最主要是運用獨特的散熱管設計,其包含了一個加大型的金屬包覆板,可吸收 CPU和GPU的熱氣,並均勻散熱,而不受熱節流限制。再配備ADC (Anti-Dust Cooling) 專利系統,透過位於風扇邊緣的兩條防塵通道避免散熱片積垢,確保長期使用並增加系統穩定和使用壽命。同時,FX505的每個零件都是為了改善系統穩定和使用效率所設計,雙風扇是採對稱配置,並且具備加速技術,會根據使用情況調整轉速,盡可能加強流經系統的氣流流動速度。風扇主要會從背部排出熱空氣,並且透過具有專利的梯形切割外蓋,避免和排氣孔產生干擾,再加上FX505本身具備自動的風扇控制系統,可以自動在不同環境下自行調整風扇轉速,ASUS表示這樣的設計相較於傳統外蓋設計可提升25%的散熱效率。小編自己連續三小時不間斷由玩遊戲的條件下,FX505的鍵盤和手腕放置處並不會發燙,而過程中風扇運轉速度適中,運轉過程產生的音量也不會過於吵雜,遊戲體驗非常不錯。 FX505雖然是屬於入門階級的平價電競筆電,但畢竟掛上了一個電競就必須實際試試看它在遊戲中的表現如何。先來看看硬體規格,FX505因不同的需求有多種規格版本可選,小編手上收到的版本是搭載Intel第八代處理器Core i7-8750H處理器,使用的晶片組是Intel HM370,搭配的顯示卡則是NVIDIA GeForce GTX 1060(6GB GDDR5)。記憶體方面是8GB DDR4-2666,可擴充至最高32GB,儲存空間的配置方面,採用的是256GB PCIe Gen3 SSD搭配1TB的5400 rpm FireCuda SSHD硬碟。 實際以各項跑分來觀察FX505的效能表現,整體來說,FX505的跑分結果令人滿意。 看完了跑方數據的表現,當然要看看實際遊戲的運行效果囉!我們找了幾款目前時下流行的遊戲以及具備跑分測試功能的遊戲進行測試,以實際結果來看,多數遊戲在遊戲預設的「最高」或「高」的畫質,並且將FPS設定為「最高144Hz」或「無上限」下,皆可達到近100 FPS的平均表現,若是稍微調整部分畫質設定,便可輕鬆突破100 FPS,甚至達到120或144 FPS的表現,就遊戲上來說是非常不錯的流暢表現。 首先是目前最火紅的射擊遊戲《黑色行動4》,在其大逃殺模式「黑色戰域」中,小編將遊戲內所有預設的畫質設定幾乎皆為「非常高」或「最高」,並且開啟FPS無上限設定,在遊戲中的平均FPS幾乎都可以保持在80至90之間,只需要做些微的畫質調整,便可穩定達到120 FPS左右的流暢表現,部分地區甚至可達144 FPS。 再來就是幾款常見的、具備FPS跑分測試的遊戲,首先是甫上市不久的《古墓奇兵:暗影》,該遊戲對於光線陰影的要求比起前作都還要更高,對於顯示卡的負荷也比較吃重,以遊戲內預設的「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進行測試,獲得的平均FPS是55,只需將部分畫質再調整即可穩定遊玩。若是將畫質調整至「最高」,獲得的平均FPS則是48。 《極地戰嚎5》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在預設畫質為「高」,並將更新率設定為144Hz的情況下,平均獲得的FPS為60,已經是流暢的標準,《極地戰嚎》系列的遊戲內容是出了名的混亂,各種大爆破和槍枝對槍的即時運算隨時都在發生,FX505在這方面Handle的非常好。 再來是另一個射擊遊戲《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在預設畫質設定中以「高」的設定進行測試,獲得平均63.9 FPS的流暢表現。 最後,是這陣子較受矚目的另一款《湯姆克蘭西》系列遊戲《湯姆克蘭西:虹彩六號》,這款遊戲在遊戲的畫質上相較於《全境封鎖》來說要求相對不高,以遊戲內預設整體圖像品質「超高」的標準進行測試,獲得115.4 FPS的驚艷表現,這款遊戲FX505絕對可以順暢遊玩。 整體來說,FX505以通過軍規標準的技術,比起一般的筆電,FX505較能應付相對嚴苛的環境,也比較耐撞,時常需要攜帶筆電的人可以放心的在各類環境中使用。低調的外型也是吸睛的關鍵,有些玩家喜歡低調的外型設計、遊戲只要能流暢遊玩就好,FX505很符合這類玩家的需求,就算是商務人士如果想要在旅遊、外地出差工作之餘,還能有足夠的硬體效能玩遊戲打發時間的話,FX505的外型就算帶去開商務會議也不會顯得突兀。喜歡低調玩遊戲的玩家,TUF Gaming FX505和FX705雙機將會是最佳的選擇。 最後,小編再幫大家補上目前台灣已上市FX505各版本的規格表。 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0800-093-456 官網:
-
華碩電競筆電稱霸歐洲市場 過半市場囊括第一
華碩電競筆電持續傳出捷報,根據知名市調報告顯示,在整體歐洲市場近22國中,華碩囊括12國*市佔第一,以整體市佔近24%的成績稱霸歐洲過半市場。主要電競大國如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俄羅斯等皆拿下第一。除了甫結束的俄羅斯IgroMir、法國Paris Games Week,華碩皆盛大參與。在英國亦與當地知名電子零售店Argos合作,多款電競產品長期登上Argos暢銷排行榜,今年華碩更首度與Argos攜手於當地最大電競賽事EGX亮相,共同展示多款最新電競商品,合作力道再深化。 除了結盟通路夥伴,華碩亦積極深耕校園,今年已贊助英國多所大專院校累計達43場電競賽事,也創新以ROG Bus的形式,讓ROG全系列產品結合行動公車,行經各主要電競賽事活動場合,讓更多英國消費者體驗ROG的飆悍特色;此外,也攜手Red Bull於倫敦市中心打造全英國最大Gaming Sphere,以ROG全系列電競產品呈現極致高規的電競空間,供玩家盡情體驗,讓ROG成為英國玩家心目中的第一電競精品。 而在北歐市場, 華碩及ROG皆被全球知名電競賽事組織DreamHack的玩家及活動參觀者評選為最受歡迎的電競品牌,穩踞北歐玩家心目中的電競首選。 *12國包括: 英國、法國、荷蘭、瑞典、葡萄牙、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俄羅斯、烏克蘭
-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實測開箱,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外顯 強化商務筆電內顯 戰鬥力大爆發!
世事難兩全,魚與熊掌總難以兼得,天下萬物都存在它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沒有什麼東西是十全十美。買了方便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戰鬥力,買了桌上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筆記型電腦的行動力,買了迷你電腦更難擁有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即便現在推出了電競筆電,但無奈的筆記型電腦獨顯,效能上仍無法跟桌機型獨顯相比。 是不是有個外接顯示卡的方法,透過一個標準的介面,可以讓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或迷你電腦,連接外接顯示卡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透過Thunderbolt,目前最快速的Thunderbolt 3.0,來得到外接顯示卡的戰鬥力。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AkiTiO品牌Thunderbolt 3.0介面的顯示卡轉接盒。內部,電路板上使用了英特爾Intel DSL6540的Thunderbolt 3.0控制器與德州儀器TI TPS65983的USB Type-C與USB PD控制器,可安裝一張PCIe 3.0 x16介面的顯示卡。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1組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型號:NODE-T3IA-AKTU,本體為高質感鋁鎂合金材質,顯示卡可以安裝全長、全高、雙寬PCIe卡,最高可支援32CM長度顯示卡,配備了400W SFX電源供應器(實機檢測,使用了益衡電子Enhance ENP-7140SH電源供應器),提供了2組6Pin+2Pin(8Pin)顯示卡電源輸入,並使用了12CM風扇來散熱(實機檢測,使用了建準SUNON HAC0251S4-0000-999風扇 ),產品尺寸為42.8 cm x 14.5 cm x 22.7 cm,不含顯示卡重量為4.75KG,原廠提供有2年保固。 至於顯示卡支援上面,只要是PCIe 3.0 x16介面顯示卡,不管是NVIDIA的GeForce 消費級顯示卡、Quadro工作站級繪圖卡,AMD的Radeon消費級顯示卡,Fire Pro工作站級繪圖卡,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都能完整支援! 甚至,預算夠的話,最新的Quadro RTX 5000(官方報價:美金2300元)、Quadro RTX 6000(官方報價:美金6300元)、Quadro RTX 8000工作站繪圖卡(官方報價:美金10000元),也能完整支援。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它不是只能安裝顯示卡,不只是可以用來作顯示卡外接盒。 這邊,還能用來接10GbE網卡,變成10GbE網路卡擴充盒。也可以用來接40GbE網卡,變成40GbE網路卡擴充盒。 更重要的,還可以安裝PCIe x4介面的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當做超高速外接固態硬碟擴充盒使用。像是可以安裝三星Samsung 970 EVO SSD、Samsung 970 PRO SSD(需使用M.2轉PCIe轉換卡),或安裝PLEXTOR M9PeY SSD,也能使用Intel Optane 900P,可以得到抄高速的外接硬碟擴充能力。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進行實機檢測。 並使用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將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安裝於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來進行各種效能測試,來看看Thunderbolt 3.0外接顯示卡的實際戰鬥力。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筆記型電腦: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目前,我們可以知道,Thunderbolt 3.0是需要完整的硬體、韌體與驅動程式支援的。這次,由於我們要使用商用筆電,來進行效能測試,也因此桌機的Thunderbolt 3.0檢測就做到這邊。 ThinkPad 25是基於ThinkPad T470而開發的,這可是所謂的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也是一款Limited Edition限量版。本篇也可以同時作為打算購入T470 Core i7機種的網友參考。從2017年開始,ThinkPad如採用第七代Core處理器,出廠所安裝的Windows 10都是「Signature Edition」,這版本說穿了就是最接近使用者自行安裝(Clean Install)的版本,除了驅動程式之外,只會安裝最低限度的應用程式。相較於過往的ThinkPad預設會安裝Symantec或Mcafee的防毒軟體,不然就是Lenovo自家的應用程式,其實消費者不見得領情。站長今年所測試的X1 Carbon 5th、ThinkStation P320 Tiny也都是Signature Edition。 ThinkPad 25全世界只推出一款規格,如下圖所示,站長所測試的TP 25試作機規格跟後續販售的都相同,使用Core i7-7500U處理器,以及單條16GB記憶體。但由於TP 25只有安裝一條記憶體,只能以「單通道」模式運作,記憶體的傳輸頻寬比起了同時安裝兩條記憶體的雙通道模式少了一半,因此在接下來的測試項目中,網友會看到這中間的效能落差。 這次,要實測的是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商用筆電,並使用原形研發推出的艾克優品AKiTiO Node顯示轉接盒,並安裝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進行效能實測。 ThinkPad 25首次開機後,所安裝的預載軟體清單。基本上以驅動程式為主。至於ThinkPad的Lenovo Settings以及Lenovo Companion這兩套系統設定相關程式,其實也有預載於系統內。整體而言,2017年出廠的ThinkPad拜「Signature Edition」驗證版本之賜,已經比以往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預載程式。 接著開始進行效能測試,首先是Cinebench R15。站長使用了X1 Carbon (5th)當作對照組,這兩台都使用Core i7-7500U,所以比較一下OpenGL的成績就能知道獨顯與內顯的效能落差。雖然有網友覺得TP 25所使用的GeForce 940MX效能普普,但真拿來跟Intel第七代Core i7內建的HD Graphics 620繪圖引擎相比,還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畢竟TP 25的主機厚度、重量都比起X1c 5th厚重了不少,這也是搭載獨顯所需付出的代價。 站長所測試的TP 25雖然是16GB的DDR4-2133記憶體,但只有單條跑單通道模式。TP 25或是T470出貨時安裝的是「DDR4-2400」記憶體模組,受限於處理器的記憶體控制器,實際運作時只跑2133MHz。X1 Carbon 5th同樣是16GB記憶體,而且是焊死在主機板上,但Yamato Lab特別設計成「雙通道」模式運轉,所以X1c 5th即使僅採用LPDD3-1866MHz,工作時脈比DDR4-2133MHz慢了一些,但記憶體總頻寬卻勝過只有單條記憶體的TP 25。 因此我們從PCMark 8測試便能看出端倪,TP 25在PCMark 8的 「Home」(家庭版基準測試)項目中獲得了3525分,比起同樣搭載16GB(8GB+8GB)的X1c 5th成績低了一些,站長所測試的X1c 5th也使用Core i7-7500U,成績為3895分。 其次是「Creative」(創意版基準測試),TP 25為4417分,X1c 5th則是4629分。所以即使是工作時脈較高的DDR4記憶體,如果只跑單通道模式時,其實還是打不過時脈較低的兩條LPDDR3記憶體(雙通道模式)。這告訴了我們,記憶體要裝好、裝滿的道理XDD 接著是「Work」(工作版基準測試),TP 25拿下了4648分,很遺憾地,X1c 5th仍舊拿下4802分,繼續領先TP 25。 最後則是「Applications(應用程式測試)」,站長選擇了使用Office 2016進行測試。在這項目總算讓TP 25扳回一城,TP 25獲得了2702分,而X1c 5th則是2660分。 如果透過PCMark 10會更了解TP 25搭載獨顯之後的優勢。在PCMark 10 Extended的總分方面,TP 25以2714分勝過了X1c 5th的2282分。但如果仔細比對四項測試模組,會發現TP 25完全靠獨顯「逆轉勝」的。 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對應不同的測試模組,可大幅節省測試時間,包含四種測試模組: Essentials(基本模組):本項是模擬每天例行電腦運作,故包含了網頁瀏覽、視訊會議以及應用程式開啟時間等項目。這裡的「視訊會議」比較接近透過Line或WeCha進行視訊對談。 Productivity(生產力模組):本項是透過試算表以及文書處理軟體,衡量電腦在處理每天會用到的辦公室應用軟體之效能。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數位內容創造模組):本項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的編輯及剪輯後的運算與視覺效果產出,對於在意數位內容編輯效能的使用者而言,本項目滿重要的。 Gaming(遊戲模組):本項目著重CPU與GPU的即時運算效能,GPU會有兩個測試項目,CPU也會有一個,最後則是綜合測試。 兩台主機在四種模組的成績如下: TP 25在基本模組(Essentials)的成績為6838分,X1c則是7303分 TP 25在生產力模組(Productivity)的成績為5480分,X1c則是6150分 TP 25在數位內容創造模組(Digital Content Creation)的成績為2213分,X1c則是2131分。一旦用到GPU,TP 25的獨顯優勢就會開始彰顯 TP 25在遊戲模組(Gaming)的成績為1770分,X1c僅有766分 從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結果,使用者可以更清楚,怎樣的主機規格配置才更適合自己的需求。換言之,在TP 25插滿兩條記憶體之前,其實用來跑文書處理軟體或是網路相關程式,不見得是X1c 5th的對手。但如果只看總分,會以為TP 25是全面性的比X1C 5th更快,其實不盡然。 接下來使用Final Fantasy XIV的「Strom Blood」測速程式,以1920 x 1080解析度,以及「Laptop」情境下,測得3299分,評語為「FAIRLY HIGH」(相當快)。X1c 5th的成績受限於內顯,僅有1301分。如果想在1920 X 1080解析度下順暢的執行3D遊戲,獨顯仍是必要的。 由於上述的測試程式缺乏「每秒張數」直覺式的數值,站長從本次評測起導入了「SuperPosition Benchmark」,本套程式可適用Full HD甚至4K解析度,並可根據顯示記憶體大小,決定情境複雜度。以TP 25為例,由於GeForce 940MX只搭配2GB的顯示記憶體,因此在1080p解析度下,只能進行Medium的情境複雜度。成績如下圖所示,總分為1579分,每秒平均頁數為11.81張,最高張數也僅15張/秒。 TP 25的M.2 SSD支援SATA3或是PCIe NVMe協定,只是PCIe傳輸模式僅支援PCIe 3.0×2(16Gb/s約2GB/s),以本次受測的TP 25所搭載的三星PM961 M.2 SSD為例,真正的循序讀取效能可以突破2.2GB/s,但在TP 25上卻只測出了1.7GB/s的成績。其實三星的96x世代SSD除了效能驚人之外,還有一項優點就是SSD控制器溫度控制得不錯。站長連續進行SSD效能測試時,PM961的溫度不會超過60度,前一世代的三星950 Pro在同樣的測試情境下,很容易飆高到70度以上。坊間雖然不乏循序讀取破2.2GB/s的M.2 NVMe SSD,但控制器溫度卻也很容易衝高至70度以上,導致市面上許多M.2 SSD散熱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三星的零售版96x世代SSD有兩款,分別是採用MLC顆粒的960 Pro,以及採用TLC顆粒的960 Evo,前者的價格自然高過後者。至於提供給電腦大廠出貨安裝的OEM版則是SM961(MLC顆粒)與PM961(TLC顆粒)。三星96X世代SSD強悍的秘密,在於自行研發的最新一代Polaris(北極星)SSD控制器,去年發表迄今,無論在效能及工作溫度上的表現仍傲視群雄,雖然其他的控制器大廠在效能層面也緊起直追,但代價卻是控制器容易產生高熱,甚至得透過降頻來降低溫度。 ThinkPad所使用的零件通常有多種來源,以M.2 NVMe SSD為例,至少有三星、英特爾(Intel)、東芝(Toshiba)這三家,站長在不同的ThinkPad或是ThinkCentre上都測過這三家的M.2 SSD。使用者在購買時無法自行挑選,後續如果要自行升級SSD容量時,如果對效能以及運作溫度很在意,不妨考慮三星或是東芝這兩家的SSD。至於英特爾的600p系列M.2 SSD,雖然效能普普,但價格卻相當划算。三星高效能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耗電量,PM961高達2.91A,Toshiba的XG4系列是1.9A,反而Intel 600p系列僅有1.7A。 如果很在意電池續航力,或許Intel 600p系列會是首選,如果希望「平衡性」好一點,Toshiba XG4系列會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三星的PM961用在TP 25上反而有點「龍困淺灘」,因為被限制在PCIe 3.0×2傳輸模式。所以「最強」的SSD端視使用者重視哪一點,這也是DIY族的樂趣吧,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當下最適合的配備。 ThinkPad以往曾推出過內建PCIe擴充槽的大型擴充底座(Advanced Dock),當時許多人都希望能安裝獨立顯示卡以提升3D運算效能。雖然後來的Docking取消了PCIe擴充槽,但還是有許多的使用者希望ThinkPad能藉由Dock來升級顯卡效能。經過多年的等待,這樣的期待終於實現了。拜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之賜,只要筆記型電腦有配備Thunderbolt 3,就有機會透過40Gb/s高速頻寬連接獨立顯卡(eGPU)。站長特別向朋友借測了eGPU外接盒以及nVidia顯示卡,來驗證TP 25的擴充性。 eGPU外接盒是AkiTio公司推出的「Node」外接顯卡轉接盒,可安裝全長、全高的顯示卡,且內建400W電源供應器,不用擔心推不動大型顯卡。受測的顯卡則是nVidia的GeForce GTX TITAN X,內建「12GB」的顯示記憶體。老實講,站長本來只想借一張比GeForce 940MX快一些的獨顯就好,沒想到卻借到了一張怪物效能卡……。 由於Thunderbolt 3連接eGPU外接盒仍有相容性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是外接盒跟筆電之間的搭配有問題,或是獨立顯卡跟筆電不合,網友在購買前,最好多調查一下使用者的經驗分享。以TP 25為例,將Node eGPU外接盒連接上TP 25的TB3連接埠之後,系統可順利辨識出Node外接盒,並且判定為支援External GPU(外接顯卡)。 TP 25的裝置管理員也順利偵測出有一張新的顯示卡,經安裝驅動程式後,系統正確顯示型號為GeForce GTX TITAN X。 當使用eGPU時,理論上可以選擇兩種影像輸出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從外接顯卡連接桌上型螢幕,這種方式的效能表現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將外接顯示卡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受限於TB3頻寬,效能會打些折扣,而且不見得所有程式都接受回傳模式。站長用Cinebench R15重新測試,原本940MX的成績為73.5 fps,改透過GTX TITAN X運算,成績一口氣提升到109.53 fps!但如果將GTX TITAN X的訊號回傳TP 25的螢幕,成績會降為86.22 fps,比起原先的940MX,反而提升效果有限。 接著站長迫不及待的想知道eGPU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的測速成績。直接挑戰「1920 x 1080」MAXIMUM最高複雜度場景,站長採用GTX TITAN X直接輸出到外接螢幕的接法,結果成績一舉突破萬分大關,高達10710分,評語為「Extremely High」。原本受測TP 25的弱點,例如只有單通道記憶體、被降速的M.2 SSD等,在高速顯卡的助陣下,通通得到了救贖。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等測速軟體中,如果站長選擇了將GTX TITAN X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螢幕,會出現錯誤訊息而無法執行。這也是目前eGPU外接盒常見的相容性問題,站長建議既然都用eGPU外接盒了,直接從顯卡接上大尺寸螢幕才是王道的用法。 TP 25原本在3DMark的「Time Spy」項目只獲得了「684」分,但透過GeForce GTX TITAN X,成績暴增為3946分。 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項目是針對4K解析度進行效能評測,所以此項目必須連接到4K螢幕。TP 25原本的成績是「310」分,而且還是GeForce 940MX的成績。換上GeForce TITAN X之後,成績變成3615分,彷彿成了3D效能的救世主。 站長接著進行「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補測。原本成績僅1579分,如今狂漲為10640分,每秒張數甚至沒有低於60張的,最高甚至可突破100張/秒。 由於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效果驚人,以往站長測試ThinkPad時,3D效能老是被站長自己的桌上型電腦狂電,站長這次乾脆也來測試一下自己的桌機在「SuperPosition Benchmark」下,1080P解析度特效全開(Extreme)的成績。站長的桌機使用桌上型處理器(i7-6700)、雙通道記憶體(四條16GB DDR4記憶體)、三星的950 Pro M.2 SSD(PCIe 3.0×4),顯卡也還不差,是GTX 1060(6GB顯示記憶體)。結果成績是2302分,每秒平均張數僅17.22張,最高張數也才19.65張。 換成TP 25進行實測,輕輕鬆鬆就KO掉站長的桌機…,成績為3218分,平均張數也有24.07張/秒。GeForce GTX TITAN X其實也只是前一世代(Maxwell)核心的高階顯卡,nVidia已經推出新一代的Pascal核心,未來勢必會有採用更新架構的GPU問世,透過eGPU外接盒,便能讓配備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的ThinkPad不斷提升3D效能,許多ThinkPad使用者多年的心願終於成真了。 除了遊戲方面的應用,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也能有效提升專業繪圖、工程軟體的運算表現。站長使用SPECviewperf專業程式測速軟體。SPECviewperf是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公司所推出的,透過專業繪圖軟體測試,精準呈現出專業顯示卡在不同軟體下的效能表現。 SPECviewperf 12原本僅測試8款專業的繪圖軟體,其中五款(CATIA, CREO, MAYA, Siemens NX以及Solidworks)主要基於OpenGL的架構,Showcase 是基於DirectX架構,而Energy和Medical則是以模擬運算負載,以估算出工作效能表現。從12.1版本開始,加入了著名的3D繪圖程式「3DS Max」。 下圖是TP 25的內外接獨顯成績,不難看出兩者巨大的效能差距。不過網友如果拿來跟去年本站發布的「ThinkPad P50效能實測」相比,會發現互有勝負,這是因為P50畢竟搭載了高效能的Mobile Xeon處理器,在某些需依賴CPU運算效能的項目,P50憑藉著高速處理器,仍能夠勝過TP 25 + eGPU。 在測試eGPU外接盒時,站長發現一個問題,當TP 25拔掉TB3傳輸線之後,原本以為可以靠TP 25自己的940MX執行測速程式,但不知何故,所有的測速程式都無法正常執行,似乎3D運算的主導權被eGPU拿走,但如果接上eGPU外接盒,GTX TITAN X還是能正常運作。最後只好移除掉GeForce的驅動程式,重灌Lenovo官網提供的ThinkPad專用nVidia獨顯驅動程式,才讓940MX恢復正常。像此類eGPU的系統相容性問題層出不窮,有志添購eGPU外接盒的網友務必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系統限制後再購入。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PChome 24h報價:7,900元。 目前來說,市場上有很多廠商推出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或者是推出內含顯示卡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套件。包括了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雷蛇(Razer)、影馳(Galax)、惠普(HP)等業者。 不過,實際上有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有原廠、代理商做售後服務,以及有大量供貨,不含個體戶銷售飄洋過海的水貨的,真正有在販售的,只有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影馳(Galax)、惠普(HP)。 而且,大多價格不便宜,一般空機價格,市價都在9900元以上。 最物超所值的,就是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市價為7900元(400W)。其價位,是最超值的,是最划算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雅婷3C」則是由5個喜愛電腦DIY的玩家,所開設的一家網拍型網店。雅婷3C,目前在「露天拍賣」,以及「蝦皮賣場」,都有開設拍賣網店。雅婷3C,主要的商品則是電腦零組件,也有玩家精品與改裝部品,還有許多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少都比起實體店面、網路購物在價格上更漂亮,值得玩家來參考看看。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前後進行了多項測試,可以明顯發現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方便好用,而且搭配高階、旗艦顯示卡的話,更可以發揮出強大戰鬥力。而且這款顯示卡轉接盒做工精細,且穩定度高,搭配顯示卡能一次就安裝成功,實測效能也有相當驚人的表現。 整理來說,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外接顯示卡戰鬥力強大!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
-
NVIDIA G-SYNC HDR認證顯示器重裝上陣,打造頂級視覺饗宴!
NVIDIA自推出G-SYNC技術,搭配顯示器廠商合推出G-SYNC認證顯示器與電競筆電,以超流暢與不撕裂的遊戲畫質呈現,賦予玩家頂級的視覺饗宴。然G-SYNC到底為玩家們在遊戲畫面上提升了哪些?新的G-SYNC HDR顯示器又要如何從亮度來區別出差異。 這次NVIDIA特別針對當今可以買到的G-SYNC HDR顯示器產品在進行技術說明,同時透過實際展示,讓大家對G-SYNC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就是NVIDIA技術說明會的現場直擊! 隨著電競玩家們在玩射擊遊戲時,除了對於在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要求低之外,對於Refresh Rate (更新率)的要求也不斷提升,以掌控瞬息萬變的遊戲戰局。為提供職業級電競玩家更好的視覺需求,市場上已有不少廠商推出電競顯示器,提供超低的反應時間,且在畫面更新率部份,不僅提供到120Hz,甚至已達到144Hz。 此外,為提供更好的畫面,NVIDIA最新的G-SYNC技術,除了將更新率提升到240Hz之外,在HDR(高動態範圍)的挹注上也非常積極,這是因為當今有20多套遊戲已經支援HDR模式,可提供暗者更暗、亮者更亮的畫面,然HDR模式必須搭配支援HDR的顯示器,才能看得到效果。針對這部份,NVIDIA在HDR螢幕的要求上,需要能達到1000 nits (也就是),如此才能通過NVIDIA G-SYNC HDR的認證。 以下就讓我們透過簡報,來深入了解G-SYNC的最新技術吧! 簡單解說過G-SYNC技術之後,接下來看看真實表現。NVIDIA除了展示G-SYNC HDR顯示器之外,也展示了15.6吋輕薄窄邊框的電競筆電,讓玩家可以更輕薄帶著走。以下就來現場直擊!
-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中的優質精品!
世事難兩全,魚與熊掌總難以兼得,天下萬物都存在它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沒有什麼東西是十全十美。買了方便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戰鬥力,買了桌上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筆記型電腦的行動力,買了迷你電腦更難擁有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即便現在推出了電競筆電,但無奈的筆記型電腦獨顯,效能上仍無法跟桌機型獨顯相比。 是不是有個外接顯示卡的方法,透過一個標準的介面,可以讓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或迷你電腦,連接外接顯示卡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透過Thunderbolt,目前最快速的Thunderbolt 3.0,來得到外接顯示卡的戰鬥力。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AkiTiO品牌Thunderbolt 3.0介面的顯示卡轉接盒。內部,電路板上使用了英特爾Intel DSL6540的Thunderbolt 3.0控制器與德州儀器TI TPS65983的USB Type-C與USB PD控制器,可安裝一張PCIe 3.0 x16介面的顯示卡。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1組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型號:NODE-T3IA-AKTU,本體為高質感鋁鎂合金材質,顯示卡可以安裝全長、全高、雙寬PCIe卡,最高可支援32CM長度顯示卡,配備了400W SFX電源供應器(實機檢測,使用了益衡電子Enhance ENP-7140SH電源供應器),提供了2組6Pin+2Pin(8Pin)顯示卡電源輸入,並使用了12CM風扇來散熱(實機檢測,使用了建準SUNON HAC0251S4-0000-999風扇 ),產品尺寸為42.8 cm x 14.5 cm x 22.7 cm,不含顯示卡重量為4.75KG,原廠提供有2年保固。 至於顯示卡支援上面,只要是PCIe 3.0 x16介面顯示卡,不管是NVIDIA的GeForce消費級顯示卡、Quadro工作站級繪圖卡,AMD的Radeon消費級顯示卡,Fire Pro工作站級繪圖卡,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都能完整支援! 甚至,預算夠的話,最新的Quadro RTX 5000(官方報價:美金2300元)、Quadro RTX 6000(官方報價:美金6300元)、Quadro RTX 8000工作站繪圖卡(官方報價:美金10000元),也能完整支援。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它不是只能安裝顯示卡,不只是可以用來作顯示卡外接盒。 這邊,還能用來接10GbE網卡,變成10GbE網路卡擴充盒。也可以用來接40GbE網卡,變成40GbE網路卡擴充盒。 更重要的,還可以安裝PCIe x4介面的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當做超高速外接固態硬碟擴充盒使用。像是可以安裝三星Samsung 970 EVO SSD、Samsung 970 PRO SSD(需使用M.2轉PCIe轉換卡),或安裝PLEXTOR M9PeY SSD,也能使用Intel Optane 900P,可以得到抄高速的外接硬碟擴充能力。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進行實機檢測。 並使用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將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安裝於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來進行各種效能測試,來看看Thunderbolt 3.0外接顯示卡的實際戰鬥力。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筆記型電腦: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目前,我們可以知道,Thunderbolt 3.0是需要完整的硬體、韌體與驅動程式支援的。這次,由於我們要使用商用筆電,來進行效能測試,也因此桌機的Thunderbolt 3.0檢測就做到這邊。 ThinkPad 25是基於ThinkPad T470而開發的,這可是所謂的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也是一款Limited Edition限量版。本篇也可以同時作為打算購入T470 Core i7機種的網友參考。從2017年開始,ThinkPad如採用第七代Core處理器,出廠所安裝的Windows 10都是「Signature Edition」,這版本說穿了就是最接近使用者自行安裝(Clean Install)的版本,除了驅動程式之外,只會安裝最低限度的應用程式。相較於過往的ThinkPad預設會安裝Symantec或Mcafee的防毒軟體,不然就是Lenovo自家的應用程式,其實消費者不見得領情。站長今年所測試的X1 Carbon 5th、ThinkStation P320 Tiny也都是Signature Edition。 ThinkPad 25全世界只推出一款規格,如下圖所示,站長所測試的TP 25試作機規格跟後續販售的都相同,使用Core i7-7500U處理器,以及單條16GB記憶體。但由於TP 25只有安裝一條記憶體,只能以「單通道」模式運作,記憶體的傳輸頻寬比起了同時安裝兩條記憶體的雙通道模式少了一半,因此在接下來的測試項目中,網友會看到這中間的效能落差。 這次,要實測的是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商用筆電,並使用原形研發推出的艾克優品AKiTiO Node顯示轉接盒,並安裝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進行效能實測。 ThinkPad 25首次開機後,所安裝的預載軟體清單。基本上以驅動程式為主。至於ThinkPad的Lenovo Settings以及Lenovo Companion這兩套系統設定相關程式,其實也有預載於系統內。整體而言,2017年出廠的ThinkPad拜「Signature Edition」驗證版本之賜,已經比以往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預載程式。 接著開始進行效能測試,首先是Cinebench R15。站長使用了X1 Carbon (5th)當作對照組,這兩台都使用Core i7-7500U,所以比較一下OpenGL的成績就能知道獨顯與內顯的效能落差。雖然有網友覺得TP 25所使用的GeForce 940MX效能普普,但真拿來跟Intel第七代Core i7內建的HD Graphics 620繪圖引擎相比,還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畢竟TP 25的主機厚度、重量都比起X1c 5th厚重了不少,這也是搭載獨顯所需付出的代價。 站長所測試的TP 25雖然是16GB的DDR4-2133記憶體,但只有單條跑單通道模式。TP 25或是T470出貨時安裝的是「DDR4-2400」記憶體模組,受限於處理器的記憶體控制器,實際運作時只跑2133MHz。X1 Carbon 5th同樣是16GB記憶體,而且是焊死在主機板上,但Yamato Lab特別設計成「雙通道」模式運轉,所以X1c 5th即使僅採用LPDD3-1866MHz,工作時脈比DDR4-2133MHz慢了一些,但記憶體總頻寬卻勝過只有單條記憶體的TP 25。 因此我們從PCMark 8測試便能看出端倪,TP 25在PCMark 8的 「Home」(家庭版基準測試)項目中獲得了3525分,比起同樣搭載16GB(8GB+8GB)的X1c 5th成績低了一些,站長所測試的X1c 5th也使用Core i7-7500U,成績為3895分。 其次是「Creative」(創意版基準測試),TP 25為4417分,X1c 5th則是4629分。所以即使是工作時脈較高的DDR4記憶體,如果只跑單通道模式時,其實還是打不過時脈較低的兩條LPDDR3記憶體(雙通道模式)。這告訴了我們,記憶體要裝好、裝滿的道理XDD 接著是「Work」(工作版基準測試),TP 25拿下了4648分,很遺憾地,X1c 5th仍舊拿下4802分,繼續領先TP 25。 最後則是「Applications(應用程式測試)」,站長選擇了使用Office 2016進行測試。在這項目總算讓TP 25扳回一城,TP 25獲得了2702分,而X1c 5th則是2660分。 如果透過PCMark 10會更了解TP 25搭載獨顯之後的優勢。在PCMark 10 Extended的總分方面,TP 25以2714分勝過了X1c 5th的2282分。但如果仔細比對四項測試模組,會發現TP 25完全靠獨顯「逆轉勝」的。 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對應不同的測試模組,可大幅節省測試時間,包含四種測試模組: Essentials(基本模組):本項是模擬每天例行電腦運作,故包含了網頁瀏覽、視訊會議以及應用程式開啟時間等項目。這裡的「視訊會議」比較接近透過Line或WeCha進行視訊對談。 Productivity(生產力模組):本項是透過試算表以及文書處理軟體,衡量電腦在處理每天會用到的辦公室應用軟體之效能。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數位內容創造模組):本項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的編輯及剪輯後的運算與視覺效果產出,對於在意數位內容編輯效能的使用者而言,本項目滿重要的。 Gaming(遊戲模組):本項目著重CPU與GPU的即時運算效能,GPU會有兩個測試項目,CPU也會有一個,最後則是綜合測試。 兩台主機在四種模組的成績如下: TP 25在基本模組(Essentials)的成績為6838分,X1c則是7303分 TP 25在生產力模組(Productivity)的成績為5480分,X1c則是6150分 TP 25在數位內容創造模組(Digital Content Creation)的成績為2213分,X1c則是2131分。一旦用到GPU,TP 25的獨顯優勢就會開始彰顯 TP 25在遊戲模組(Gaming)的成績為1770分,X1c僅有766分 從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結果,使用者可以更清楚,怎樣的主機規格配置才更適合自己的需求。換言之,在TP 25插滿兩條記憶體之前,其實用來跑文書處理軟體或是網路相關程式,不見得是X1c 5th的對手。但如果只看總分,會以為TP 25是全面性的比X1C 5th更快,其實不盡然。 接下來使用Final Fantasy XIV的「Strom Blood」測速程式,以1920 x 1080解析度,以及「Laptop」情境下,測得3299分,評語為「FAIRLY HIGH」(相當快)。X1c 5th的成績受限於內顯,僅有1301分。如果想在1920 X 1080解析度下順暢的執行3D遊戲,獨顯仍是必要的。 由於上述的測試程式缺乏「每秒張數」直覺式的數值,站長從本次評測起導入了「SuperPosition Benchmark」,本套程式可適用Full HD甚至4K解析度,並可根據顯示記憶體大小,決定情境複雜度。以TP 25為例,由於GeForce 940MX只搭配2GB的顯示記憶體,因此在1080p解析度下,只能進行Medium的情境複雜度。成績如下圖所示,總分為1579分,每秒平均頁數為11.81張,最高張數也僅15張/秒。 TP 25的M.2 SSD支援SATA3或是PCIe NVMe協定,只是PCIe傳輸模式僅支援PCIe 3.0×2(16Gb/s約2GB/s),以本次受測的TP 25所搭載的三星PM961 M.2 SSD為例,真正的循序讀取效能可以突破2.2GB/s,但在TP 25上卻只測出了1.7GB/s的成績。其實三星的96x世代SSD除了效能驚人之外,還有一項優點就是SSD控制器溫度控制得不錯。站長連續進行SSD效能測試時,PM961的溫度不會超過60度,前一世代的三星950 Pro在同樣的測試情境下,很容易飆高到70度以上。坊間雖然不乏循序讀取破2.2GB/s的M.2 NVMe SSD,但控制器溫度卻也很容易衝高至70度以上,導致市面上許多M.2 SSD散熱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三星的零售版96x世代SSD有兩款,分別是採用MLC顆粒的960 Pro,以及採用TLC顆粒的960 Evo,前者的價格自然高過後者。至於提供給電腦大廠出貨安裝的OEM版則是SM961(MLC顆粒)與PM961(TLC顆粒)。三星96X世代SSD強悍的秘密,在於自行研發的最新一代Polaris(北極星)SSD控制器,去年發表迄今,無論在效能及工作溫度上的表現仍傲視群雄,雖然其他的控制器大廠在效能層面也緊起直追,但代價卻是控制器容易產生高熱,甚至得透過降頻來降低溫度。 ThinkPad所使用的零件通常有多種來源,以M.2 NVMe SSD為例,至少有三星、英特爾(Intel)、東芝(Toshiba)這三家,站長在不同的ThinkPad或是ThinkCentre上都測過這三家的M.2 SSD。使用者在購買時無法自行挑選,後續如果要自行升級SSD容量時,如果對效能以及運作溫度很在意,不妨考慮三星或是東芝這兩家的SSD。至於英特爾的600p系列M.2 SSD,雖然效能普普,但價格卻相當划算。三星高效能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耗電量,PM961高達2.91A,Toshiba的XG4系列是1.9A,反而Intel 600p系列僅有1.7A。 如果很在意電池續航力,或許Intel 600p系列會是首選,如果希望「平衡性」好一點,Toshiba XG4系列會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三星的PM961用在TP 25上反而有點「龍困淺灘」,因為被限制在PCIe 3.0×2傳輸模式。所以「最強」的SSD端視使用者重視哪一點,這也是DIY族的樂趣吧,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當下最適合的配備。 ThinkPad以往曾推出過內建PCIe擴充槽的大型擴充底座(Advanced Dock),當時許多人都希望能安裝獨立顯示卡以提升3D運算效能。雖然後來的Docking取消了PCIe擴充槽,但還是有許多的使用者希望ThinkPad能藉由Dock來升級顯卡效能。經過多年的等待,這樣的期待終於實現了。拜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之賜,只要筆記型電腦有配備Thunderbolt 3,就有機會透過40Gb/s高速頻寬連接獨立顯卡(eGPU)。站長特別向朋友借測了eGPU外接盒以及nVidia顯示卡,來驗證TP 25的擴充性。 eGPU外接盒是AkiTio公司推出的「Node」外接顯卡轉接盒,可安裝全長、全高的顯示卡,且內建400W電源供應器,不用擔心推不動大型顯卡。受測的顯卡則是nVidia的GeForce GTX TITAN X,內建「12GB」的顯示記憶體。老實講,站長本來只想借一張比GeForce 940MX快一些的獨顯就好,沒想到卻借到了一張怪物效能卡……。 由於Thunderbolt 3連接eGPU外接盒仍有相容性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是外接盒跟筆電之間的搭配有問題,或是獨立顯卡跟筆電不合,網友在購買前,最好多調查一下使用者的經驗分享。以TP 25為例,將Node eGPU外接盒連接上TP 25的TB3連接埠之後,系統可順利辨識出Node外接盒,並且判定為支援External GPU(外接顯卡)。 TP 25的裝置管理員也順利偵測出有一張新的顯示卡,經安裝驅動程式後,系統正確顯示型號為GeForce GTX TITAN X。 當使用eGPU時,理論上可以選擇兩種影像輸出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從外接顯卡連接桌上型螢幕,這種方式的效能表現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將外接顯示卡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受限於TB3頻寬,效能會打些折扣,而且不見得所有程式都接受回傳模式。站長用Cinebench R15重新測試,原本940MX的成績為73.5 fps,改透過GTX TITAN X運算,成績一口氣提升到109.53 fps!但如果將GTX TITAN X的訊號回傳TP 25的螢幕,成績會降為86.22 fps,比起原先的940MX,反而提升效果有限。 接著站長迫不及待的想知道eGPU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的測速成績。直接挑戰「1920 x 1080」MAXIMUM最高複雜度場景,站長採用GTX TITAN X直接輸出到外接螢幕的接法,結果成績一舉突破萬分大關,高達10710分,評語為「Extremely High」。原本受測TP 25的弱點,例如只有單通道記憶體、被降速的M.2 SSD等,在高速顯卡的助陣下,通通得到了救贖。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等測速軟體中,如果站長選擇了將GTX TITAN X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螢幕,會出現錯誤訊息而無法執行。這也是目前eGPU外接盒常見的相容性問題,站長建議既然都用eGPU外接盒了,直接從顯卡接上大尺寸螢幕才是王道的用法。 TP 25原本在3DMark的「Time Spy」項目只獲得了「684」分,但透過GeForce GTX TITAN X,成績暴增為3946分。 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項目是針對4K解析度進行效能評測,所以此項目必須連接到4K螢幕。TP 25原本的成績是「310」分,而且還是GeForce 940MX的成績。換上GeForce TITAN X之後,成績變成3615分,彷彿成了3D效能的救世主。 站長接著進行「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補測。原本成績僅1579分,如今狂漲為10640分,每秒張數甚至沒有低於60張的,最高甚至可突破100張/秒。 由於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效果驚人,以往站長測試ThinkPad時,3D效能老是被站長自己的桌上型電腦狂電,站長這次乾脆也來測試一下自己的桌機在「SuperPosition Benchmark」下,1080P解析度特效全開(Extreme)的成績。站長的桌機使用桌上型處理器(i7-6700)、雙通道記憶體(四條16GB DDR4記憶體)、三星的950 Pro M.2 SSD(PCIe 3.0×4),顯卡也還不差,是GTX 1060(6GB顯示記憶體)。結果成績是2302分,每秒平均張數僅17.22張,最高張數也才19.65張。 換成TP 25進行實測,輕輕鬆鬆就KO掉站長的桌機…,成績為3218分,平均張數也有24.07張/秒。GeForce GTX TITAN X其實也只是前一世代(Maxwell)核心的高階顯卡,nVidia已經推出新一代的Pascal核心,未來勢必會有採用更新架構的GPU問世,透過eGPU外接盒,便能讓配備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的ThinkPad不斷提升3D效能,許多ThinkPad使用者多年的心願終於成真了。 除了遊戲方面的應用,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也能有效提升專業繪圖、工程軟體的運算表現。站長使用SPECviewperf專業程式測速軟體。SPECviewperf是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公司所推出的,透過專業繪圖軟體測試,精準呈現出專業顯示卡在不同軟體下的效能表現。 SPECviewperf 12原本僅測試8款專業的繪圖軟體,其中五款(CATIA, CREO, MAYA, Siemens NX以及Solidworks)主要基於OpenGL的架構,Showcase 是基於DirectX架構,而Energy和Medical則是以模擬運算負載,以估算出工作效能表現。從12.1版本開始,加入了著名的3D繪圖程式「3DS Max」。 下圖是TP 25的內外接獨顯成績,不難看出兩者巨大的效能差距。不過網友如果拿來跟去年本站發布的「ThinkPad P50效能實測」相比,會發現互有勝負,這是因為P50畢竟搭載了高效能的Mobile Xeon處理器,在某些需依賴CPU運算效能的項目,P50憑藉著高速處理器,仍能夠勝過TP 25 + eGPU。 在測試eGPU外接盒時,站長發現一個問題,當TP 25拔掉TB3傳輸線之後,原本以為可以靠TP 25自己的940MX執行測速程式,但不知何故,所有的測速程式都無法正常執行,似乎3D運算的主導權被eGPU拿走,但如果接上eGPU外接盒,GTX TITAN X還是能正常運作。最後只好移除掉GeForce的驅動程式,重灌Lenovo官網提供的ThinkPad專用nVidia獨顯驅動程式,才讓940MX恢復正常。像此類eGPU的系統相容性問題層出不窮,有志添購eGPU外接盒的網友務必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系統限制後再購入。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PChome 24h報價:7,900元。 目前來說,市場上有很多廠商推出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或者是推出內含顯示卡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套件。包括了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雷蛇(Razer)、影馳(Galax)、惠普(HP)等業者。 不過,實際上有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有原廠、代理商做售後服務,以及有大量供貨,不含個體戶銷售飄洋過海的水貨的,真正有在販售的,只有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影馳(Galax)、惠普(HP)。 而且,大多價格不便宜,一般空機價格,市價都在9900元以上。 最物超所值的,就是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市價為7900元(400W)。其價位,是最超值的,是最划算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雅婷3C」則是由5個喜愛電腦DIY的玩家,所開設的一家網拍型網店。雅婷3C,目前在「露天拍賣」,以及「蝦皮賣場」,都有開設拍賣網店。雅婷3C,主要的商品則是電腦零組件,也有玩家精品與改裝部品,還有許多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少都比起實體店面、網路購物在價格上更漂亮,值得玩家來參考看看。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前後進行了多項測試,可以明顯發現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方便好用,而且搭配高階、旗艦顯示卡的話,更可以發揮出強大戰鬥力。而且這款顯示卡轉接盒做工精細,且穩定度高,搭配顯示卡能一次就安裝成功,實測效能也有相當驚人的表現。 整理來說,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外接顯示卡戰鬥力強大!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
-
纖薄簡約 創意無限,微星新世代筆電 P65 Creator全新登場
微星科技(MSI)為電競玩家打造強悍遊戲火力,已成為電競筆電的標竿品牌,除了電競系列,MSI也針對內容開發者推出Prestige新世代系列筆電,旗下全新機款P65 Creator即日起於各大實體通路、網購平台開放預購,其中珍珠白P65 Creator 8RF為全球限量典藏版,以精緻木質禮盒包裝,搭配專用絨布保護套及延長保固卡,僅首波上市供應,售完為止!P65 Creator專為攝影、平面設計、影音編輯、3D動畫等創意工作量身打造,典雅質感卻又充滿都會科技的機身設計蘊藏不妥協的高階規格,搭配設計工作導向的特色功能,為創作人士帶來絕佳的工作效率,揮灑創意沒有後顧之憂! 激發靈感到揮灑創意 創作腳步絕不停歇 全新P65 Creator提供珍珠白(P65 Creator 8RF)、太空銀(P65 Creator 8RE)兩款顏色及規格選擇,皆採用極輕巧堅固的鋁合金材質打造纖薄簡約機身,上蓋以金色盾牌logo點綴,更添質感。17.9mm極致輕薄機身、重量僅1.88kg,是設計工作者隨身攜帶、揮灑創意的最佳配備!P65 Creator系列採用4.9mm窄邊框面板設計,搭配微星獨家True Color 2.0色彩調校技術,可依照使用情境輕鬆選擇最適合的6種模式,並擁有接近100% sRGB色域的視覺呈現,帶來近乎真實的色彩與生動的視覺體驗,更能符合設計創作工作者的使用需求。 P65 Creator系列搭載最新第8代IntelTM Core i7-8750H處理器、NVIDIA GeForce GTX 1070* / GTX 1060獨立顯示卡,獨家Cooler Boost Trinity散熱系統讓P65在重度使用下也能維持酷冷與最佳性能,長達8小時電池續航力*,設計師能盡情揮灑創意不間斷!此外,P65 Creator系列提供最先進支援Windows Hello的指紋辨識登入及Cortana 語音助手服務,其中P65 Creator系列珍珠白款更提供完整支援播放Hi-Res高解析音樂認證*及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連接埠*,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的影音娛樂體驗*。 P65 Creator系列首賣同步提供珍珠白、太空銀兩款選擇,其中珍珠白P65 Creator 8RF為限量典藏版,以精緻木質禮盒包裝,內含P65專用絨布保護套、延長保固卡。以松木打造的質感木盒,外蓋印上燙金logo,搭配方便開闔的磁力鎖,打造出如同頂級珠寶盒般的典雅時尚。專用保護套採用雲彩紋路的雙層絨布材質,一體成形的剪裁更加耐用,開口的磁扣設計完整保護筆電的安全,搭配銀色燙金字樣印刷,將成為P65 Creator完美的時尚配件。此外,P65 Creator珍珠白限量典藏版將提供一年的延長保固,憑延長保固卡上網完成註冊即可獲得。P65 Creator珍珠白限量典藏版僅首波上市供應,數量有限,售完為止,產品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https://tw.msi.com/Promotion/prestige-limited-edition。 全新P65 Creator系列即日起於微星各授權經銷據點搶先開放預購,MSI特別與Intel合作,選購P65 Creator即可上網登錄兌換價值$400美金的創作軟體包,包括影片剪輯、音樂後製、繪畫創作等七款設計軟體,活動詳情:https://tw.msi.com/Promotion/intel-msi-creatorpack。
-
零售業也來湊一腳?Walmart(沃爾瑪)推電競筆電與桌機,最高搭載NV GeForce GTX 1080 Ti
電競的商機實在太龐大,與其幫別人架設平台賣產品,不如自己跳出來賣,身為曾經是世界500大公司第一名的Walmart(沃爾瑪),今宣布和Esports Arena合作推出旗下自有電競品牌「Overpowered」,並推出三款電競筆電和三款電競桌機。 雖然說Walmart本身是零售業起家,和電競產業並無直接關聯,但現在進入網路電商時代,俗話說:「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所以現在推出電競相關產品應該也不奇怪吧!而且話說回來,Walmart推出的總計六款電競產品,其硬體規格還不算差呢! 首先是電競筆電的部分,三款筆電OP Laptop 15、OP Laptop 15+以及OP Laptop 17+,三者皆搭載目前電競筆電熱門的144Hz螢幕更新率顯示器和RGB機械鍵盤,採用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顯示卡的部分OP Laptop 15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050,另外兩台則是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060,規格面看來都算是目前主流。 另外,這三款電競筆電的其他差異,在於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配置組合,OP Laptop 15搭載8GB記憶體配上128GB SSD+1TB HDD、OP Laptop 15+則是16GB記憶體配上256GB SSD+1TB HDD、最後的OP Laptop 17+則是32GB記憶體搭配256GB SSD+2TB HDD。 桌機的部分,三台電競桌機的型號分別是OP Desktop DTW1、OP Desktop DTW2、OP Desktop DTW3(也算是滿好記的啦XD!)三台桌機接搭載Intel Core i7-8700處理器,顯示卡的部分則分別是NVIDIA GeForce GTX 1070 GPU、NVIDIA GeForce GTX 1080 GPU和NVIDIA GeForce GTX 1080TI GPU,給的算是滿高規的。 三台桌機記憶體儲存空間方面,DTW1搭載16GB記憶體搭配256GB SSD+2TB HDD、DTW2和DTW3則都是搭載32GB記憶體搭配512GB SSD+2TB HDD。 以上六台Walmart電競產品目前都已開放預購,建議售價從顯示卡等級來看,最低和最高的建議售價範圍介於999~2,099美金(相當於30,963~65,071元台幣),預計的出貨時間會是11月中,不過最麻煩的一點是它們只能從購買,並沒有其他任何購買平台(畢竟自己就是平台之一了嘛XD!) 小編認為Walmart這次推出的「OP」電競筆電和桌機就規格面來說給得算是很到位,像是144Hz螢幕和Intel八代Core i7處理器等等,不過就價格面來說,最低階的OP Laptop 15規格僅NVIDIA GeForce GTX 1050,這可能會對大部分較主流的3A級遊戲運作起來會稍有障礙,其它的幾個產品大致上來說,還算是OK的選擇,不過問題就是台灣沒有Walmart店面,加上這六款產品都只能從Walmart.com上預購,麻煩許多。 (迷之聲:是說現在這個時間點怎麼沒推出Intel第九代處理器加NVIDIA最新的RTX 20系列顯示卡呢?但如果這樣的價格可能就更貴了點....)
-
Windows Defender將可以「沙盒模式」運作,安全防禦性再提升
電腦如果沒有安裝防毒軟體,一般來說是很危險的,往往在使用者發現以前,電腦就已經莫名其妙的中毒。這也就是為什麼Microsoft會將Windows Defender作為Windows 10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毫無疑問的提供Windows 10電腦基本的防護作用,而現在,Microsoft打算進一步提升它的安全性:沙盒模式(Sandbox)。 將Windows Defender或這類App程式以沙盒模式運作是什麼意思?你可能沒聽過沙盒模式,但事實上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沙盒模式運作的App,Google Chrome自從2008年起,就一直以沙盒模式運作至今。 這讓駭客很難藉由攻擊Chrome去駭入使用者電腦,即使駭客真的成功攻擊了Chrome瀏覽器,他也必須掌握離開Chrome這個「沙盒」的方法,如果沒辦法逃離,駭客就辦法直接攻擊使用者電腦了。Google藉由將Chrome以「沙盒模式」運作改變了瀏覽器安全性,Microsoft則是有可能藉由同樣的方式改變防毒軟體的防禦性。 防毒軟體本身雖然能為電腦帶來安全防禦,但卻也可能帶來危機,由於它為了能防護電腦的安全,它通常可以獲得極高的系統讀取權限,它必須能夠獲取系統碼這種深層資料,才能偵測和隔離惡意代碼。此外,部分防毒軟體也能針對瀏覽器做防禦,而為了達到這層保護,它必須獲得完全讀取使用者上傳和下載檔案的權限。 簡單來說,防毒軟體可以說是依附在電腦最根本系統中的防禦網,它的防禦功能非常扎實,但也因為這樣,一旦防毒軟體出現弱點,並被駭客攻破以後,等同於整台電腦一併繳出,駭客可以因此查看你的電腦檔案、偷窺你的網路活動甚至悄悄竊取檔案。 許多網路安全分析師曾因此將防毒軟體稱為「敞開後門」,然而,這扇門卻是使用者自知並且信任將其打開的後門。Microsoft這次將Windows Defender以沙盒模式運行,將可大幅提高防毒軟體本身的安全性,讓它能完全發揮防禦功用。 Microsoft同時也表示,「我們將陸續把此功能開放給Windows Insider人員測試,並且持續蒐集回饋改進。」不過,如果你已經等不及想要直接開啟這項功能的話,自從Windows 10 1703版本後,支援Windows Defender進入沙盒模式的功能就已經加入,所以只要知道如何打開就行了。 使用者只需「以系統管理員身分」執行「命令提示元件」,開啟後輸入「setx /M MP_FORCE_USE_SANDBOX 1」,按下Enter等待確認待指令完成後重新開機即可。
最多人點閱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體積小巧照樣能征服全場、文書/追劇/創作/打Game通通OK,技嘉BRIX S BRR7H-4800開箱實測
- 4K OLED螢幕加持、全方位筆電的代名詞,ASUS ZenBook Pro Duo 15 OLED(UX582)開箱評測
- 華碩ROG電競筆電2020展望:雙螢幕Zephyrus Duo 15、主打女性市場與eSports之Zephyrus M和ROG STRIX G15相繼報到
- GIGABYTE AERO 15 OLED筆電開箱動眼看,OLED面板搭15.6吋4K螢幕 X-Rite Pantone專業校色認證
- 浩鑫Shuttle XPC nano NC01U實測開箱,僅0.5公升迷你電腦!
- Intel NUC5i5RYH實測開箱,Broadwell迷你電腦中的資優生!
- 17吋電競筆電之王,MSI GT73VR 6RF TITAN PRO重裝上陣!
- 躍上神壇的秘密武器、AMD Ryzen 7 PRO 4750G強力加持ASRock Deskmini A300效能狂升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二合一翻轉觸控、是筆電也是超強平板,Lenovo Yoga 9i開箱體驗